首页| 概况| 资讯| 展览| 藏品| 研究| 政策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研究 > 学术研究
希贤桥
时间:2021-09-07 阅读:1081

希贤桥

王辉/整理   郑国和/摄影




       希贤桥又称望远岭桥,位于黄山区永丰乡永丰村卓村村口,横跨于洙溪河上,始建于明嘉靖五年(1526年),清嘉庆五年重修,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石拱桥,为卓村水口建筑之一。
       今永丰村是于2008年由原卓村、岭下村合并组建而成,为永丰乡中心村落。现村落古貌犹存,街巷水系保存完好,古宅、古河、古道、古桥相映成趣,小桥流水人家,人文与自然紧密相连。2009年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, 2012年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。古村历史悠久,文风昌盛,人文底蕴深厚。境内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,包括近现代文坛巨匠苏雪林故居海宁学舍,清末抗法英雄杜冠英故居希范堂,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苏氏宗祠以及人文古道必吉岭。另有明代青山塔、希贤桥、五仙桥;有独特全石结构且保存依旧的元代建筑五福庙,还有朱熹真迹“秀荫”两字以及牌坊群等一大批人文遗址。
       希贤桥为三孔石拱桥,至今保存完好。花岗岩石质,桥面由整块大条石顺砌而成。桥长29米,宽7米,通高7.05米,面积196.13平方米,跨度大,桥面宽,为皖南地区少见的明代多孔石拱桥。桥呈南北向连通两岸,桥南有青云山直插云霄,山巅上有七层宝塔青山塔;山下桥头原有关圣庙;桥北低矮的龟山上有一座文昌阁,双层叠檐式楼宇,可击鼓撞钟,焚香祭拜,惜已毁。距文昌阁不远的九龙山下原有显赫一时的明代讲授心学的明道堂,可惜也已毁圯。“名之曰‘希贤’,盖谦不若昔之群贤毕集,而聊以仰希其高风云尔。”(清·赵良《希贤桥碑记》)
       现希贤桥南面接至黄山区公路,北面进山。桥下东面有一水坝,洙溪河上游即桥西有一现代钢筋砼平板桥。在桥面正中测得坐标:东经117°57′58.3″,北纬30°25′36.4″,海拔高呈129m。桥面长29米,宽7米,南端退进0.9米开始施石阶,石阶宽2.91米。北端退进1.45米施石阶,石阶宽3.65米,由于现有道路跟桥面平,故现已无石阶。桥面满铺石板,中间甬道宽2.34米。桥中心有方形芯石1.6米通方,中心0.4米通方。桥两面有石栏板维护,两条石砌筑宽0.27米,高0.77米,顺路面呈弧形中间拱起。桥南北端均有栏杆柱结束,栏杆柱0.27X0.27米通方,高1.155米。望柱头雕以莲花瓣,柱外侧施有抱鼓石装饰,抱鼓石宽0.435米,高0.75米,厚0.2米。桥中心较两端高0.53米,南端桥面又较公路高1.24米,北端桥面同道路水平。
       清嘉庆五年,泾县人赵良为该桥刻碑题记,全文如下:
  
希贤桥碑记
       从两山之麓截溪流而驾石梁,屹然为村居锁钥,殆用形家者言,而考其名则寄意殊深远矣。太邑实吾郡人文之薮,而杜为巨族,自广阳卜居凿村,衣冠济楚,多用儒术起家。当明嘉、隆时,姚江王文成之学横被于六合,郡守罗近溪辟“志学书院”,延贡受轩、梅宛溪、沈古林,与诸生讲论良知,六邑皆蒸蒸向慕。而杜氏了斋公亦择近村溪上之胜地,建明道堂,额曰“鹿洞余韵”,延姚江高第弟子钱绪山、王龙溪两先生迭讲其中,远迩人士之会讲者,轮蹄交错,遂建集贤桥以便往来。桥盖自讲学始矣,迄今二百余年,堂存而桥圮,群谋以修葺之。或曰:“水之来也欲远,其去也欲徐,今是溪之抱村前后者,一出东岭,一出斜山,源分而流合,迅波激湍,无曲折回互之势,于堪舆法为不宜,不若是桥于村口峡东之处而稍拓其基,增高其脊,而抟结之以横亘于中流,俾迅者缓,激者柔,徐出桥下,绕文峰以去。倘亦了斋公所默许,我后人之踵事而增者乎?”于是合族捐款赀,鸠工饬材,经营于己未正月,落成于庚申腊月,桥高二丈,纵十丈,广一丈六尺,甓趾树栏,焕然一新,名之曰“希贤”,盖谦不若昔之群贤毕集,而聊以仰希其高风云尔。
       郡志载:邹颖泉视学动东鲁,聘了斋公主席,正值江陵相严禁道学。公曰:“彼所禁者伪也,吾所信者真也。”日与生徒讲授不辍,其毅然自任为如何!而颖泉服习文训,践履不忘,非仅有得于良知者。顾独心契于公,则后人希公,即由公而上探乎鹿洞之真传,必有本讲学以出而经世者。吾于一桥,卜杜氏之光大其业,矢志于桥,上接青云山,下临浣花溪,旁有文昌、关圣两帝君,亭台殿阁之胜,皆足为讲学者借观游而生敬畏。惜吾老矣,不能登眺于其间,为载笔详记之。
       现碑刻已圮。
       希贤桥,2017年9月,黄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 
 
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

上一篇:返回列表
下一篇:返回列表